我们正在沦为物质的乞丐

我们正在沦为l

 

文: 金何

我想先从我家乡过去的逃荒说起。

在我那个四周围都是大山的家乡,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仅仅限于门前的溪流,倒是对干旱,清晰且有深刻的印记。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

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以此延伸开来还有这样一句乡谚:哪年老天不下雨,不是逃荒就是上山西。

不得不说,在我家乡老一辈人们遥远零碎的记忆里,“逃荒”,这个无比痛苦的标签还没有彻底消失。

我那个地方的人上山西逃荒,更东部的人,那些生活在平原和黄河岸边的,他们有时就会上我们这里逃荒。

逃荒,是为了活命,或者说叫挣命,与死神赛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曾经都面临过的人生选择。

我已过花甲之年的母亲,时常跟我们絮叨那些从东边过来的逃荒者。那时候黄河一旦发了大水,我家乡每家门口就会出现面黄肌瘦、拖儿带女的人,他们都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看到谁家大门打开,便会凑上去小声的乞求着。这些人都来自滑县、浚县一带,村里一些好开玩笑的人,经常会故意问这些逃荒者:

“恁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俺们是从滑县来的,大爷。”

“滑县来的大爷?都逃荒了还敢自称大爷,不给!”

好开玩笑的人故意玩起了文字游戏,经常性的戏耍这些逃荒者。

母亲跟我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的神态是平静的,甚至平静中还带着一丝笑意。

也有一些逃荒者来自河南南部或者更远的安徽,他们推着架子车,随身带着二胡和长鼓,每到一个村子,说书唱大鼓,村里人每家每天基本都会给他们碗饭吃。他们虽然也是逃荒者,但在村人的意识里并没有把他们当成逃荒者。我母亲说,曾经来自商丘的一个逃荒者,几乎每年都会来,在这边还认了很多干儿子。

当然,也有人选择不去逃荒。母亲说起了我现在仍然健在的舅舅,解放前闹旱灾的时候,什么吃的都没了,舅舅说什么也不出去讨吃的,最后饿的实在不行了,把驴粪蛋掰开,吃里面的那点籽。母亲说她最饿的时候吃过桐树叶子,那味道又涩又苦。

我终于明白为何每次吃饭母亲都会让我们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没有挨过饿的人,是真的不能体会饿那种滋味的。我也慢慢懂了为何他们对逃荒者施以的嘲笑,毕竟那是关乎人的尊严的。逃荒,逃的是死神对生命的吞噬;逃的是对生的渴望;但绝对不是逃的对尊严的放弃。

时代变了,荒旱之年几乎成了绝唱,逃荒也早已成了一个古老而苍茫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是另一个词汇——乞讨。农村再也看不到背着唱鼓走街串巷的逃荒者,乞讨者聚集到了高楼林立的城市,而且不要吃的,他们只要钱。

拥挤的地铁或者写字楼的外面,他们每天都会出现,拿一个小盆,里面放着一把零乱的毛票和硬币。

这种场景人们都早已十分熟悉,在城市出现乞讨者的伊始,绝大多数人想必都给过他们钱,毕竟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陆陆续续看到和听到了报道,乞丐买别墅,假盲人乞讨成了有钱人……于是,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愤怒,愤怒这些人欺骗爱心,一些人不光自己愤怒,还会经常提醒身边的人,不要被这些人可怜的外表迷惑了。于是破天荒社会的心态里,出现了对乞讨者恨的心理。过去人们对乞讨者除了可怜,还有嘲笑,但是绝对没有恨。

毕淑敏曾经说过,明知道一些乞讨者是假的,但是每次还是会给他们钱。有人会觉得这种方式是助纣为虐,我想说的是,给乞讨者钱,不管这个乞讨者是怎么样的人,都说明施舍者对物质的敬畏。

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那个最终挣扎着活下来的不知名者,在被救到船上的时候,对食物有一种变态的渴求。虽然每天都有饭吃,但是他居然挨个朝船上的船员要面包,船员们发现,他把面包藏的到处都是,以至于一些面包都烂掉了。这种看起来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举动,恰恰是那些挣命活下来的人最常见的表现。对饥饿的恐惧,使得他们对食物有一种疯狂的渴望。

你看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北方的老人都会储藏很多大白菜,甚至很多都吃不完烂在家里,这就是从饥饿之年走过来的人,对物质和食物的一种渴求。

回到乞讨这个问题,除了那些被胁迫乞讨的人,所有的乞讨者已经没有了对物质的敬畏,只剩下对财富的渴求。他们不会在乎所谓的尊严,所以当下的乞讨者,你是否给他们钱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乞讨本身已经发生异化,过去的逃荒是挣命,现在的乞讨是挣钱了。

某天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看到一个场景:一条人行道的两边,左边是一个白发苍苍摆地摊的老人,右边是一个穿的破破烂烂跪着乞讨的老人。现在我又想起了我的舅舅,看来乞讨本身无关乎年代和年龄。

不得不承认,乞讨,从它自身过去的放弃尊严是为了活命的逻辑,正在一步步的转变。传统乡村时代的逃荒已经渐行渐远,新的城市文明里,物质扩张,欲望延伸成了人们物质领域里唯一的意象。于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乞讨者,成了最直接最原始的与城市物质文明相融合的过程。乞讨,演绎的正是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欲望膨胀,过去乞讨对物质的敬畏,已经被膨胀的欲望遮蔽。嗟来之食,不再关乎尊严,关乎的是一天能挣到多少“嗟来之食”。

我们大部分人不能接受形式上的乞讨,更不能容忍乞讨职业化。但心灵上对物质的过度渴望,城市文明精神意象上的空白和迷茫,以经济为基础的发展导向,物质成功被奉为社会的绝对圭臬,正式这些,造就了乞讨的职业化。

更有甚至,一些身居庙堂的人,平日里高喊为人民服务,暗地里却在为人民币服务,这种蜕变为钱的奴隶的现象,本身也是一种乞讨。在这个物质化了的城市丛林里,多少人为了钱可以让自己的心蜕变,让内心异化,又有多少人成了钱的奴隶。丢了脸面的,是那些马路上看得见的乞讨者,看不见的乞讨者,才更可怕啊!物质可以让你活命,也能把你变成奴隶。只有消除了精神世界的贫瘠,让物质和精神同等,让人们懂得廉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职业化的乞讨,也能消除人们内心对物质的过度追求。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乞讨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消失。但我们能明白无误的知道,乞讨本身,除去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其余的都是贪欲。

你愿苦其自身,必将掌声雷动。

 

你若苦其自身

 

文:颜夕遥

 

前阵子有个很久没有见面的前同事约我吃饭,叫小雯。家在北方,毕业后一个人南下广州工作。

印象里她是个很瘦弱也很脆弱的人,经常因为生活和工作的种种而一脸愁容。面对过大的工作压力会掩面哭泣,面对上司的严苛会默默流泪,闲下来的时候也会经常跟我们抱怨家人和朋友们对她的不满。大家一开始会安慰她,后来发现安慰起不了多大作用后,都只是默默听着。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负能量,她在公司留下的朋友少之可怜。

我们电话约好在离我家很近的餐厅见面,当天她来得很准时,见到她的时候我很意外,她与印象里的小雯截然不同,嘴角总是饱含笑意,说起话来也是神采飞扬,连谈话都变得轻松自在。交谈中才知道,她现在和同事们相处变得很好,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并且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也升了职。一切似乎都美好起来。

分别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她是什么让她改变了,她很不好意思地笑笑:经历了才知道,以前的我太矫情,要想战胜脆弱,还得苦其自身。

回家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其实这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小雯同样脆弱的人,生活里随处可见。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在辗转难眠的深夜打开手机翻出一排排通讯录,竟然找不着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又或者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打开了好朋友的对话框,敲下了很多很多话,在摁下Enter键时缩手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字又一个字的往回删掉,也不知道这个往回删的过程是不是就叫做成长。

但开始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赶不走的阴郁和这个年纪的烦恼,何苦为人徒增负能量。即便心中汹涌澎湃,也要开始学会独自承担和坚强。一时的安慰的确可给予人短暂的温暖,但也能让长久筑起来的堡垒瞬间崩塌,让场面变得更加难以控制,甚至让情况糟糕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是每一次跌倒都有人扶着你站起来,通往美好之路并不容易,一味地放任,只会令我们脆弱得不堪一击。面对生活那份淡定需要慢慢积累,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是与生俱来,更是需要独自承担。

做人首先要看得起自己,但是不要太看得起。很多抱怨和牢骚看得过重不仅给自己徒增无趣,同时还牵连到别人。站在远处看自己真没那么凄凉没那么多舛,与其夸大事实赢得同情,不如放宽心态让其淡去,那么下次他人的理解和体谅你会懂得更感恩和淡然。

让软弱和自己独处,淡然一些,时间和生活会教会我们自己弥合伤口。情绪糟糕的时候为自己买束鲜花;捧着爆米花看一场电影;又或者听一首许久没听过的老歌;实在想哭就在家好好哭一场,总要去找到当下最合适的方式来化解情绪,心中才能慢慢回复柔软,而那些阴郁和风雨,别怕,它们总会过去。

一味地用眼泪和脆弱来逃避问题并无多大作用,哪怕是硬着头皮去接受和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过后才发现那是一块前进路上的垫脚石。

生活是这样一件甘苦自知,敝帚自珍的事情。你若愿苦其自身,才能掌声雷动。

女孩子,刚刚好就好

女孩子

 

女孩子,刚刚好就好如果你是刚刚好,你觉得你平庸,但不知其实是平和。你觉得你卑微,但不懂其实也有力。这一切,只是取决于你如何来定位自己一个女孩子,并不一定需要成为别人口中传颂的班花级花校花。

一旦达到那样的层面,除非真的拥有惊为天人的美貌,或是早早的就练就了一份不为人所动摇的心态。

否则各种流言蜚语和质疑,各种心态的不平稳和摇摆时刻都会左右成长的步调。

一个女孩子,长相清秀或者甜美,偶尔有人夸你有气质漂亮。身材匀称,不用过分担心体重,看到喜欢的衣服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尺码,这样刚刚好。

一个女孩子,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能自己买下,不用因为经济上的问题做些自己不愿意的事情,这样刚刚好。

学习成绩不一定要排名前茅,但总不至于落在人后太多。

有自己的理想,能独立思考,遇到困难乐观向上。

对朋友对家人对爱情一直是认真的态度。

了解自己身上的不足,也善于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自信但不自傲。

你总是羡慕别人身上的光环,总是嘟嚷着自己生活的不尽如意,总是觉得别人的男朋友是不是更好,所以总是和幸福擦肩。

你感叹那些漂亮的无与伦比的女孩子是多么的幸运,生活是何等的精致。

但是你没有看到,她们卸妆后日复一日的给自己这副皮囊投入了多少心血。

你没有看到,在一次又一次和陌生人的切磋对垒中存在的疲惫。

你没有看到,她需要维持所谓的形象而遮蔽自己太多本性、掩饰自己的情绪。

你羡慕那些身材一级棒,可以穿上最精致礼服的模特。

但是你没有看到,她们为了成为传说中的衣架拼命的减肥,饿的天昏地暗。

你没有看到,当她们和同行相比哪怕只胖了一点点,都如临大敌。

你没有看到,那些因为行业里的明争暗斗潜流暗涌,而牺牲的青春和活力。

你佩服那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好像又不用花什么心力的才女。

但是你没有看到,当你在游戏在恋爱的时候,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充实自己。

你没有看到,她房间里的灯是什么时候才熄灭,又是什么时候就早早亮起。

你没有看到,她为了保持优秀,给予自己什么样的压力。

其实每个光鲜的人背后,所承受的心酸都不是你可以想象的。

需要被认同,就需要付出,必然很辛苦。

如果你是刚刚好,

你觉得你平庸,但不知其实是平和。

你觉得你卑微,但不懂其实也有力。

这一切,只是取决于你如何来定位自己。

很多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

同样,你是一个刚刚好。

你的快乐也是买不到的。

不是不想恋爱,而是不想随便的恋爱

不是不想恋爱

 

文: 呼噜

 

不是不想恋爱,而是不想随便的恋爱。最好的承诺,不是爱你一万年,而是根本不需要承诺。

 

单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你一样可以关心你喜欢的人,这样可以让大众觉得你是一个很好的朋友;而恋爱中的人,关心别人则会引发醋意,从爱情观说也是对爱情不够忠诚,但不关心别人则又失去很多友谊,一旦你分手了,就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现在单身,不是说你不向往爱情,而是证明你对未来的他的一份痴情。

爱情晚点来,就不会走得太早。

我不需要靠失恋来成熟,我应该利用别人失恋的经验成长起来。

一个优秀的人单身说明这人足够优秀,一个再优秀的人随意恋爱说明这人的优秀只是表面而已,真正希望对方好的,就是默默在背后关心对方。最好的承诺,不是爱你一万年,而是根本不需要承诺。

学生时代,周围接触最多的人都年龄相仿,所以价值观都差不多,都想着将来有个好工作,有个好恋人。正因为理想差不多,所以2个人在一起会很开心,也就很容易走到了一起。至于恋爱是否会影响学习,这里就不说了,因为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因人而异。

恋人不是靠寻找的,因为在没有完全了解对方之前,对方可以为了吸引你暂时改变自己,而一旦你完全了解对方后,分手就指日可待了。所以恋爱应该是日久生情,彼此非常熟知后自然地走在一起,甚至无需表白。不要认为对方人很好就轻易妥协,人好不是爱情的全部,你们必须为爱情的将来做打算。

如果遇到一个你深爱的女孩,而你感觉她也喜欢你,大部分的人都是直接就开始交往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前面所说的,最后失去一个深爱的人。你应该以朋友的名义关心她,在毕业后仍保持联系,然后为了她努力工作。当你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再去找她,如果此时她仍在等你,说明你没看错人。

女孩,如果一个男生他很快就喜欢上你,那么他以后也会很快就喜欢上别人的。

在学校里的爱情是无知的,在社会中的爱情可能是有目的的,只有遇到逆境仍走下去的爱情才是永恒的。

爱情不是和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在一起,而是遇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时,能够坚守自己对所爱的人作出的承诺。爱情不是两个人眼睛对视,而是两个人的眼光看着同一个方向投视。

网上的“爱你,为你做这些事”看起来很感人,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是这种爱情。爱情不是一种潮流,你要有自己的看法,在你的理想恋人未出现时,你要有毅力选择一直单身,而不是找个替代品。当你做到后,网上传的那些事,在你的爱情中是再基本不过的了。

男生,在谈恋爱时不要抱着不适合就分手的想法,一定要慎重地考虑清楚,女朋友就是你未来的老婆,结婚只不过是多一张无用的纸而已,结婚并不是为爱情加了锁,真正的爱情从来就不需要任何的束缚。一旦你选择了恋爱,就要有一种责任感,你要为你父母的儿子、你老婆的丈夫、你未来孩子的爸爸负责!

虽然分手是另一段爱情的重新开始,但初恋只有一次,一个人在初恋中对爱情的向往是最多的,而一旦恋爱失败,以后的每一次恋爱中,最难忘的还是初恋。

所以,不是不想恋爱,而是,不想随便的恋爱!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我们都一样

 

文:Psychomoooooo丶

 

最近看到朴槿惠的一句话,她说“人生一世,终归尘土。”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正值彷徨,不知道前方的路该怎么前行。有人说迷茫是成长的过程,是成熟的必经之路。那么,这段不知所措该怎么度过?怎么走才是对的,才是正确的。曾经的自己以为最想要的生活是奢华,是徘徊在灯红酒绿之间的蹉跎。想要学的世俗、世故,想要融入这个沉沦的社会。想要懂得这人生这社会的庸俗和腐烂,深入其中站在高处颓废的看着这片天空,哪怕不快乐,可是高人一等。

现在呢,想要的生活是凡事都做得恰好就好,平凡且平静;还是融入社会,掺杂一切虚伪的老练?我也不知道,这半年多被束缚的日子让我变化,让我慢慢懂得这个社会表层的腐烂,硬撑着,扯着最假的笑,说着最谎的话。是,我得到的对以后真正身处社会后的经验,可是我快乐吗?充实吗?

最近一个应该称作是领导还是高我几级的人跟我聊天,可能称作谈话更为恰当,主要意思是看好我,但觉得我不够积极。所谓的不够积极就是没有天天依附在掌管大权的人旁边趋炎附势、摇着尾巴等着吃肉,我确实没有,做不到。拿着一副为我前途着想的模样却没有听进去任何一句我尽可能表达内心的话,所以这次的对话我有的也只是对她,对这个地方增添了几分厌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生活的方式,也许世俗确实是融入这个社会好的捷径,但不是每个人人生的路途,我不想要这样的平坦,虽然前方崎岖,但起码我走的坦荡。

看到这里的你也许觉得这就是现在90后的态度,愤青但却又迷茫,也许你认同,也许你轻蔑。但这就是我现在的状况,企图融入这浮华的社会,但又想保持自己的人性。纵使想要高人一等的浮夸,但却又胆怯排斥的不愿前进。

这种状况让我感觉愈加的疲惫,把现在的工作看做负担、任务,不快乐,不充实。但它应该确确实实的给予我对未来的历练和经验。好还是坏,对还是错,该不该坚持,什么时候放弃。我都不知道,就带着这样迷茫的状态度过这一分一秒。

总觉得自己有种精神上的纠结、分裂,因为现在的疲惫想要放弃,可又不想白白的付出了那么多就轻易搁置;想要什么事都做到恰到好处就好,却又想拔得头筹让人刮目相看;有时候觉得这样的自己什么也没得到,无故的增添烦恼,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现在所忍耐的坚持的终会有回报。不停地想阿想,从第一天加入时感到陌生疲惫时就开始思考,结果思考到了现在也没有结果,只是增添着迷茫的无助,却没有半点办法,也无法坦然面对。

搞不明白,如果一份任务让你觉得疲惫,你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看到跟我谈话的上级就是这样,感觉她并无法胜任现在的位置,却还是坚持着,看得出她做的很累,很勉强,但她还是坚持着,一天天,一步步,其实这个位置可能也不是她要想去得到的,可能这个位置对她来说就是份任务。看着这样的她,不知道这样的坚持是否应该,是否正确,我不知道。

我想其实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没错,他就是对你没兴趣

没错

 

文:缘来是路飞

 

如果一个男生想和你聊天,他会不断给你抛问题。如果他喜欢你,他就算没话也一定会找话说,根本用不着你绞尽脑汁想话题。如果他不主动问你问题,如果他不主动让你们的聊天有所进展,说明他对你没兴趣——他不想让你们的对话再继续下去。

如果说“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说的是男生对你有好感但又没那么喜欢你的话,那上面那段话就是说他对你连好感都还没有就是了。其实,男生比女生想象的要敏感的多。虽然不排除真的有榆木疙瘩的存在,但大多数男生的雷达还是很灵敏的。有时候表面看不出什么,他们心里早就有谱了,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不愿说破罢了。你有事没事主动找了他四五次,他就能感觉出来你可能对他有意思了,除非你每次找他的理由实在是正经到让人连想歪都难。他要是老不回应或是不反过来找你,已经是在委婉地拒绝你了。

所有女生心里都明白这些道理,但就是有很多女生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承认自己喜欢的男生对自己不来电确实挺痛苦的,可我们也不能规定男生一定要跟喜欢上自己的女生交往啊,总不能逼着他们来者不拒吧。有聪明的女生在接收到男生发出的拒绝信号后会选择离开,也有不理智的女生会选择死缠烂打。试想一下,要是你每天都收到你不喜欢的男生发来的数十条信息,你是会满心欢喜呢,还是觉得那是骚扰?你是会转而喜欢上他呢,还是变得讨厌他?答案很明显,你肯定会觉得他烦死了,恨不得把他拖进黑名单,或者就直接把他列为拒绝往来户了。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会认为你早安晚安外带一天三餐地问候他能让他喜欢上你呢?

前不久,好友C酱给路飞桑发微信,说自己有心事,因为喜欢上了一个同事。路飞桑一看是感情问题,果断要求视频。不是路飞桑八卦,只是懒得打字,也不喜欢语音,对着手机叨叨叨太尴尬了,但这事一时半会又说不清,所以还是视频最方便直接了。

先介绍一下主要出场人物。C酱,一个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货真价实的女汉子,以前在我们一干好友面前什么抠脚放屁的事都毫不避讳,现在工作了据说倒是收敛了很多。不要认为女汉子生来就是女汉子,永远会是女汉子,很多女汉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软妹子,只是一直没遇到对的人把软妹子召唤出来。再来说说C酱心仪的同事——A君。A君是C酱工作上的前辈,听C酱描述,应该是一个很有耐心、很有分寸、很有风度的男人。是不是真的路飞桑无法考证,但应该不会差很多。

“路飞,我最近喜欢上个男的。”

“哇,你思春啦?!”

“你才思春了,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好好好,你说你说。”

“A君是以前带我实习的人,当时就觉得他又细心又耐心,前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的比较多,发现他更好了,好喜欢他啊。”

“所以呢?”

“所以我就主动出击了啊。”

“你确定他没女朋友?”

“没有啦,我都打听过了。不然我怎么敢天天晚上在微信上找他聊天,我也是有节操的好不好。”

“那你们聊得怎么样啊?”

“一开始很好。我每次找他聊天他都会跟我聊,超欢乐的,你懂的。每次开会、聚餐什么的,我都会颠颠儿地跑去跟他坐在一起。我找他吃饭看电影他基本上都答应。我跟你讲,我觉得我们超合的,只有两个人也不会冷场,话题还各种没下限。”

“怎么感觉他像是把你当兄弟了。”

“不会吧。你是想说他对我没兴趣吗?”

“嗯,你都做得这么明显了,他要是对你有兴趣,早该有动作了。他私下没主动找过你吧?”

“嗯。而且他超过分的,后来他回微信慢爆了,有时候还不回短信,晚上给他打电话也不接。我就很生气,跟他讲话口气也很冲。现在除了工作上的事,他都不怎么跟我说话了。”

“不是我要帮他说话,你别生气。回微信慢可能是没看到,不回可能是忘记了或者不知道怎么回。不接你电话么,应该是被你吓到了吧。这种事没必要生气啊,你又不是他的女朋友,干嘛拿男朋友的标准要求他。不过他也真够可以的,被你骚扰成这样还没绕着你走。”

“我哪里骚扰他了,顶多就是短信发的多了点,电话多打了几个。”

“这还不叫骚扰?你积极主动地就差上他们家问候他爹妈了,咱能有点女孩子的矜持不?就算是男朋友估计也受不了催魂短信和夺命连环call什么的吧。”

“你觉得我做的太过了?”

“嗯。他都开始表现得这么对你爱答不理的了,你还上赶着去找他,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么。唉~真不知道怎么说你好。”

“可是我真的很喜欢他,要是我不主动点,万一他哪天有主了,那我不就彻底歇菜了。”

“哪那么容易一下子就找到他喜欢的女生啊,还得人家女生乐意跟他交往。你就是想太多,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那我就不找他了?”

“这你不要问我呀,你心里清楚。”

“我不知道才问你的啊。”

“跟我你还装什么,难得我这么正经八百地跟你讨论。你问我只不过是想找一个支持者,要是我给出你不想要的答案,你也不会改变你的决定。所以,还是按你想的去做吧,不要太出格就好。”

“被你这么一说,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都怪你,你要负责。”

“求你了,别问我,搞得我好像追到过男生一样。话说你也可怜可怜我这个在异国他乡的单身狗好不好,明明半点经验没有,还想我绞尽脑汁帮你出谋划策,做作业还能容易点。”

“唉,既然他对我没兴趣,我倒宁愿他直接告诉我,省的我自己瞎起劲。”

“你要他说什么?你只是做得过分了点,又没表白,他总不能跟你说,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你别再骚扰我了。你们俩在公司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点情商的人都不会搞得太尴尬的。你有这个闲工夫胡思乱想,还不如干点别的。让你看书是没救了,学做新菜好了,健身也不错,反正get各种新技能就是了,实在不行就找人出去吃饭看电影逛街,别给自己时间来看百八十回手机有没有短信。”

路飞桑对于C酱大胆的做法表示无比的佩服,这种功力一般人达不到。但是,路飞桑还是觉得C酱太冲动,一直这样的话只有做炮灰的份儿了。这里并不是想说女生应不应该倒追男生,也不想讨论女追男是不是真的隔层纱,更不会涉及怎么追男生,这些技术性的问题还是去知乎上问吧,路飞桑无能为力。路飞桑只是想说,放下矜持去接近喜欢的男生没有错,但很可能你会发现他对你不来电,这时,你需要正视他对你没兴趣这个事实,而不是心火直冒。“人家是女生,我都放下架子主动来找你了,你还这么冷漠,拽什么拽”这种想法真不好,他不欠你,甚至你们可能都算不上朋友,他真的不需要事事顺着你。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是他对你没兴趣,还是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你为什么要把焦点放在他身上呢?为什么要跳进一个漩涡,纠结于“我哪里做错了”“他为什么不喜欢我”这样的问题呢?难道不应该把他的不感兴趣和没那么喜欢当做一种动力,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吗?有太多人说过女孩子不要为了男人而活,要为了自己变得更好、更闪亮,活得更美、更精彩,路飞桑也就是老调重弹。你永远不会知道,也许你的变身就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或者吸引来了别的想珍惜你的人。

以前在《城堡》里看到一段话觉得很有道理,虽然这段话套在感情上未免显得太过理性,但,谁知道呢?面对心心念念的人,稍微理智一点,稍微自我一点,至少会减少一些求而不得的痛苦吧?

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卡夫卡《城堡》

时间的灵药

时间的灵药

 

文:MrZheng

 

我很苦恼,于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然后看着信息下面写着「1分钟前」。

过了一会,看到有评论,就点开回复。回复完看着信息下面变成了「6分钟前」。我还是很苦闷,等着下一条评论,或者可以让我诉诉苦。等待的时候顺便浏览朋友们发的信息。诶,这条信息我已经看过了,下面写着「22分钟前」。再下几条信息好像明明才只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怎么就标着「2小时前」了,有这么久了吗?

又回复完一条评论,心情还是依然,没有起色。我放下手机走去吃饭,专门点多了些肉,吃完还特意给自己买了瓶蜂蜜柚子,我希望吃些甜食能拯救一下心情。拿出手机看看朋友圈,又是几条新评论。喝了四口蜂蜜柚子,回复完评论后回到信息顶端,下面已经写着「1小时前」了。

这一刻心情忽然就如平镜般,没有了一丝的波澜甚至涟漪,但并不是因为这瓶蜂蜜,而是时间。

开始时那种苦闷和时间一样,还是具体到分钟的。1分钟、4分钟、7分钟、23分钟、59分钟,这种具体强调了事件本身。就正如我们对当下经历的不好的事情感觉总是十分强烈,因为未远去的时间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经历它。

慢慢变成1小时前、8小时前、14小时前,那种苦闷可能还是萦绕在心。就如冷锋过境,尽管寒流已过,可余劲尚在、风波未平,自然我们还会对它有所在意。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忘记,究竟是12小时前的哪一分钟发生的,数量级的进位开始抹去零头的具体。

或许我们都曾觉得我们会对一件事永世难忘:热恋男子对天发誓会爱女子一生一世;失恋女子暗自认定要恨男子一辈子。不过时间还在走,渐渐的当时间变成了1天前、1周前、1年前、10年前后,我们自以为的好记性就逐渐失灵,究竟男子是哪一年发的誓,女子又是哪一天说要记恨男子的呢。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那时令我发朋友圈的苦闷早已不知道是因何而起,也不知道是什么了。再当我重新看回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以前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的日期数字。没有一个是记得的,时间擦去了他们。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记性很好,会记住所有的这些负面信息。但是这些东西,它不像实体伤害我们身体,不是当下就能知道这个伤口究竟有多严重。然而时间的灵药,正是用来抚平一切可以抚平的伤痕。剩下变成伤疤的那些,也只是成为回忆的一员,反衬着开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开心就笑,若不开心,过会再笑。时间在当中充当治疗师,过会就能看见效果。

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旁

我不能悲伤的

 

文:七堇年

常常会在被一夜的暴雨吵得无法入睡的夜晚,试图回想从1990年代的某个值得纪念的夏天到今晚,究竟有过多少场这样熟悉的叫人无眠的夜雨。

这样的夏天,于生命留下的只是一溜狭长而落寞的影子。背景永远是浓得像油墨一般的黑暗。你正在离开,可是眉眼之中的灿亮,却鲜明得融不进夜色。

早前某一个夏日的黄昏,一场大雨过后无限清明朗然的阳光和云朵的阴影洒满了空无一人的教室,美得令我宁愿在那儿多待一会儿自习。可是你走了进来,我们从一个不愉快的话题开始,由沉默和僵持迅即逼近争吵的临界点。于是我一言不发地扯下了脖子上的项链塞还给你,你也铁青着脸转身便把它扔出了窗外。

如此一个行为的代价,对你来说,或许只是5分钟后冲下楼去猫着腰在草丛里狼狈地寻找那条项链;但是于我,却是花去后来多年的时间,凭着记忆,在每次经过首饰店时,都坚持寻找着一模一样的另一条。

毕竟我想起你所说的—从认识我的第一天起,便每天存一块钱硬币,存了近三年,最终把它买下来送给我。我于是不自觉地会想象,你常常在那家店子门口徘徊,有时会走进去,天真而傻气地趴在柜台前,头低得快要把鼻子贴在柜台玻璃上,反复观察那条项链,最终默不作声地走开。

这显然不是表达感情的最好方式,可是我们总是找不到其他途径。总以为物品可以代替想念和诺言,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深处永久停留下去。

毕业的时候,又有不舍。你给我你的一颗校服扣子,用一条红色的细渔线穿起来,系在我手腕上。你没有征求意见便直接用力打了死结,然后抬头定定地看着我,无言之下却似在说“不准取下”。我竟然觉得很感动。

又隔些年,收到一封你写来的信。从收发室里拿到牛皮纸的信封,看到信封右下角的几个字,兴奋到一瞬间觉得眼底里有泪。看到在结尾处写的话,“我等你的好消息”,眼泪终于落下来。

从那时起,便一直把这封信放在书包里,在很多很多坚持不下来的时刻,拿出信来,一目十行地把那些烂熟于心的话读下去。读到最后总会闭上眼睛,怆然欲泣,觉得我们走过的所有年岁,年岁中那些与他人经历并无二致,却在自身感受上尤为孤独壮烈的记忆,其实是昭示着在追逐幸福的路上遇到的痛苦都并不枉然。

2004年。高三。某个情绪低落的晚自习,在第177次把那封信拿出来读的时候,犹豫了一下,便把信末尾的那句“我等你的好消息”剪了下来,然后将这一小张一厘米宽、四厘米长的纸条,贴在课桌抽屉底部的外沿—只要一低头,便可以看到的位置。

它是那样安之若素地等待在那里,等待着我想起它来,等待着我被无缘由的伤感所捕获的时刻,等待着我低头—不是为了哭泣,而是为了注视它—来安抚那些无处遁形的、落水一般的无力和悲伤。

那是在高三,连埋头从书包里找出信来的时间都可以富有效率地省略,便直白地读到我最想看到的那句话:我等你的好消息。

回想起来,我不得不承认,这句如此简单的话,竟然是支撑那一年摇摇欲坠的时光的全部力量。

离高考15天时,放温书假。我慌慌张张忙里忙外地收拾好教室和寝室里的全部东西离校。

妈妈开车已经上了高速公路,离校100公里远的时候,我才忽然想起来,我带走了所有的书本和杂物,却忘记了带走课桌抽屉边沿贴的你写的那句话。

那个瞬间,我几乎失去控制一般慌张地从书包里翻出那封信来,幻想着我无意中已经把它从抽屉边沿撕下来带走。然而没有,信纸的末尾那个小小的长方形缺口仿佛伤痕一般留在那里。

我等你的好消息。

这又果真仿佛是一个隐喻。人的这一生,我们抓住的都只是些看起来庞大却本质上无关紧要的东西;遗失的,总是无从弥补的部分,因为它形态微小,或甚至本身就并不可见。比如因成长而失去青春,因金钱而失去快乐,因名誉而失去自由……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 不是你的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

文 :宁远

身高165厘米,体重要维持在49到52公斤之间,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身为自己服装品牌的模特,能穿进中号衣服是必须的,无论是试穿样衣还是拍新品图片,这些数字所代表的身体都不胖不瘦刚刚好。

不是非要做模特,只是我自己做的衣服如果我自己都不穿,如果我自己的身体都不与它发生关系,那这件衣服在我这里是不成立的。还有,一件好衣服应该经得起普通人的检验,衣服的美,不只属于T台上那些貌美如花惊心动魄的模特们。

如果你见过我爸我妈以及我弟就应该相信,我绝不是那种吃什么都不长胖的幸运儿。我只是始终对“长胖”这件事保持警惕。

不需要很瘦,但需要拥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在“适当”的原则下管理身体,寻找分寸。分寸的掌握需要慢慢习得,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特别像骑自行车,会骑自行车的人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在一种力量的支撑下往前走,既有顺势而为,又有果断的坚持。

除了分寸,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享受每一个时刻自己的样子,与身体和解。“我现在这个样子是好的,我还会变得更好。”而不是“我讨厌现在的身体,我要改变”。前者和后者有本质区别。

写到这里顺便说两句。满大街的关于瘦身美容的广告给女人划定了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他们在共同讲一个糟糕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女人要如何如何做才能得到爱情,才能婚姻美满,才能得到别人羡慕的眼光。这很低级。

在健身房看见太多把身体当作仇人一样的女人,她们身体沉重,面无表情,双眼漠然,每一个动作都狠狠的,潜台词正如很多广告语那样:甩掉脂肪,重新做人。这样的人没有把运动的当下当作享受,她不爱她那一时刻的自己,她只是带着任务和目的来到健身房。

我的意思是,即使你超过标准体重50斤,你也应该做一垞轻盈的胖子,热爱你自己,热爱你和这个身体相处的每一天。

相比“狠狠地”运动,节制地面对食物可能更重要。不要傻傻地以为微博上那些喜欢晒美食的明星们都爱死吃憨胀,她们一定吃得很少,才有时间和心情拍照并且PS。吃货们只会大快朵颐之后抬起头一边擦嘴一边感叹:哦呵,忘记拍照晒图了。

当然,节制地面对食物,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更瘦更美,是为了更好,这个好比美更美。请记住这句话: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三分之二都供养了医生。

这是一个物质太饱精神很瘦的世界,物质的饱足感带来的是迟钝和麻木。吃多了就会有“脑满肠肥”的感觉。节制地面对食物,减肥是次要收获,最重要的是精神状态,保持适当的饥饿感,人对周遭的感觉会更敏锐,更清明。过有节制的生活能带来节制的乐趣。食物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是类似美感的东西。

我曾经试过连续几天不吃主食只喝水和吃少量水果。几天之后的一次进食,每一样食物都能呈现它本来的味道,我确定我那个时候是在真正地享受美食,而不是“吃得很饱”。断食没有任何坏处,如果有需要,可以每个月愉快地做一次。

其实说到底,就是这句话:要用掌控人生的野心来掌控身体。突然想起以前做老师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告诉我:我不想起床上课,但坚持来了,上完课心情就特别好,觉得没有辜负这一天。下课我就是去打游戏也会很投入很开心的。但假如我呆在寝室睡觉打游戏,我一整天都不会快乐的,尤其在夜晚,会空虚,无聊,讨厌自己。

是这样的,投入地工作才能投入地休息和玩耍。管理身体也一样,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自己,睡觉前可以对自己说:今天,我对自己满意。

要记得: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

失恋是值得的

失恋是值得的

 

文: 蔡康永

没有失恋过的人,对我来说,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人。

也就是说,我可以跟他们做很好的朋友,但有些关于人生很根本的事,恐怕我是永远没办法跟他们说清楚的。

这就是我,和“从未失恋者”之间的关系。

“从未失恋者”,有两种。

一种是恋爱了、成功了、一直成功下去,成功到不知怎么收尾,成功到爱情“寿终正寝”为止。

另一种“从未失恋者”,从未失恋的原因就更简单。没有失恋过,是因为,没有恋爱过。

这两种没有失恋过的人,哪一种,是比较“异形”的一种呢?

是爱了,然后一直爱下去的那种?

还是连爱都从不曾爱过的那一种?

说实话,是爱过,但没失恋过的那种人,会让我觉得更遥远,更“异形”。

我的困惑很简单——

没有失恋过的人,真的可以算爱过吗?

没有见过夜晚的人能够理解黎明吗?

我不知道你行不行,我是没办法的。

如果一开始爱,就被我爱到了,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

当然有很多人,是一开始爱,就爱到的。

这诚然是幸福的事。

但,然后呢?

总不能就这样没完没了的一路爱下去吧?

“谁说不能呢?”我有一些天生福缘甚厚的朋友,不解的看着我。“一路没完没了的爱下去,难道不好吗?”他们问我。

“呃……也不是不好……只是,只是,只是,会不会很无聊呢?”我说。

唉!其实绝对不是“无聊或有聊”的问题。

是我对恋爱的认定,有个“最低要求”。

我相信,失恋的那一瞬,才是领悟爱情的开始。

在失恋之前,所尝到的爱之甜,是不足道的,都只是“爱情婴儿”在牙牙学语时所尝的甜味而已。

婴儿并不挑剔,只要是甜的,糖水也好、糖果也罢,婴儿都觉得好,值得一尝。

但这只是一阵子而已。婴儿渐渐会尝到各式各样的味道,味蕾越来越发达,见识越来越广,终有一天,这个婴儿会长大到不再喝糖水的阶段。

那才是他“辨味”的起点。

同样状况,失恋,是恋爱的起点。

就像起跑前,信号枪“砰”然一响,就算是射击在耳膜上,震得我们魂飞魄散,甚至射击在心口上,伤得我们鲜血直流,那也都只是,爱情长跑的起跑信号而已!

失恋,在人生各式各样的失落当中,是特别不可缺少的一种。

青春其实没什么可贵,直到你已经失去青春。

空气似乎也并不值钱,除非你失去空气。

人类的无知,是与生俱来的诅咒,不失去,就感受不到拥有的珍贵。

可是大部分的“失去”,是常常无可挽回的。

青春失去了,无可挽回;空气失去了,你也撑不了多久。

相形之下,恋爱的失去,就显露出特殊的光芒,似乎,对失恋者,承诺了更大的幸福……

当然,有些人的失恋是致命的,是经历一次就形销骨毁的。但绝大多数遭遇到失恋的人,变成了更“合格”的爱人,对恋爱有了更深的领悟。

爱了以后,就再也不会失恋的人,应该是有福的人吧?

但他们一定错过了些“什么”吧?

而那些“什么”,却是我如此珍惜的啊!